范钦珊:为材料力学培养出更多人才
■本报记者何佳芮
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台上年龄最大的师者,23岁初登讲台,61载始终耕耘在本科教学一线,84岁仍坚守讲台;他是“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者,100名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之一,示范课堂走遍全国32个省份;他是CNKI检索达3955条的学术大家,出版著作、教材、译著21部;他是爱生爱教的慷慨师者,为了培育英才、奖掖后学,将毕生积蓄悉数捐出。他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钱伟长讲座教授”范钦珊。
11月29日,范钦珊拿出个人积蓄,向学校捐资100万元,设立“范钦珊力学教育教学奖教奖学金”。这是范钦珊2018年4月捐资100万元设立“基础力学奖励基金”后的又一次无私奉献。
“为培育人才,我还会再捐100万”
范钦珊先后两次捐的200万元,全部用于奖励在力学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为培育人才,我还会再捐100万。”捐赠仪式现场,他声如洪钟,精神矍铄。
“在南航从教的20多年是最开心的时光,可以说南航是我的第二个母校。”1997年,范钦珊来到南航从教,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讲授“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潜心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带领团队成立了“范钦珊教育教学工作室”,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5年受邀担任南航“钱伟长讲座教授”,为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学科力学专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不是他第一次捐资助教。自2018年起,范钦珊陆续捐款5次,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等4所高校的力学学科发展,累积捐赠高达500万元。
“一站上讲台,什么病都没有了”
1997年,范钦珊在南航开设第一堂课。上百人的阶梯教室,满教室走动,随时提问,看到学生露出困惑的神情就立刻停下答疑,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的范钦珊也不闲着,从准备问题到优化课件,他把教学中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有时想到一个灵感,范钦珊会半夜起来兴奋地添加到第二天课程的课件中。
课堂上的范钦珊是个“讲究人”。每次课前,他都要仔细整理着装,就连裤缝线也要熨得笔直整齐;课上有一套自己的“范式规矩”--不坐凳子、不喝水、不用扩音器、不局限于讲台。“这是对学生基本的尊重,虽说年龄大了,但一见到学生,我就兴奋;一站上讲台,我就什么病都没有了。”
每周一次的答疑课,直接在宿舍里进行,既是答疑,也是关心。学生反馈说:“范老师课堂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传统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范老师的教学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每次学生的提问范老师也会去深入思考,之后再给我们传授经验。”
面向学生、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这是范钦珊教学成功的核心。“从‘50后’到现在的‘00后’,学生们都喜欢听我的课。”范钦珊开心地说。
“我还要为材料力学培养更多人才”
“学生受传统学习方法影响,一直在老师的灌输下学习,没有自学的习惯,必须改革‘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问题,范钦珊创立三校“材料力学”创新教学团队,推动教学改革。
在他看来,改革教学的思路是“注重基础、挖掘深度、适度扩展、面向未来”。根据这一思路,他们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讲课到研讨课,以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琢磨创新,尝试创新,最终将教学改革模式拓展为“自主学习+精讲+深度研讨”。
“人才培养,不能全靠引进,我还要为材料力学培养出更多人才。只要能站起来,我就会站上讲台。”范钦珊坚定地说。这是范钦珊一生为师的坚持:对教育教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对得起国家、学校和学生的良心。“不追求生命的数量,只追求生命的质量。”如此立身、立事、立言,这便是范钦珊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