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化改革
【字体: 】 阅读次数:389
组团式 项目化 集成型
泰州科协: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科协模式
2024-11-01

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但囿于技术基础薄弱、研发人才匮乏等难题,创新让很多中小企业感到难以跨越。今年以来,泰州市科协充分发挥枢纽型、平台型的组织优势,组织实施“蒲公英”科技博士助企创新服务行动,从挖掘中小企业技术服务需求入手,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的“烦恼”。

一、下沉走访,由“盲人摸象”变“精准画像”

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性,直接决定了科技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往采集需求通常是发放需求表来征集,但多年的科技服务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卡脖子”技术很难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得到解决,往往应付填表,对后续的对接服务不能做到精准匹配,造成了技术服务资源的浪费。为找准“靶点”,一是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从在泰高校中遴选166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组建了高端装备制造、医药与医疗器械、化工及新材料等5支“蒲公英”科技博士服务队,借力本地高校的科技资源,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二是开展组团式入企走访,在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创新需要解决“知识孤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针对走访企业,匹配多学科的专家组团走进200多家企业,深入一线与企业经营者和技术人员交流,为企业现场集中“问诊把脉”,提供个性化诊断与技术支持100多条。三是精准挖掘服务需求,针对排摸的企业需求,锁定技术方向、锁定需求概况、锁定关键人物,对需求进行加工凝练,形成“铸件表面开裂修复”“机床高频电源智能化改造”等50多条参数化技术订单,有效解决科技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畅通了科技服务“最先一公里”。

二、建站设点,由“蜻蜓点水”变“水滴石穿”

助企科技创新不能搞“一阵风”,更不能流于形式。此前开展的技术服务,由于存在需求摸底不准、组织较松散等问题,存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等现象,服务效果不理想。助企创新服务行动实施以来,一是设立差异化科创平台,针对企业的“微创新”、关键技术难题、重大技术难题,借鉴“分级诊疗”理念,分别设立博士创新工作站、学会科技服务站、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用好本地人才、“成链制”引进学会专家、借力“最强大脑”团队,形成梯度支持体系,契合了企业创新的需求。二是探索建立“科技项目经理制”,即每个服务项目确定一名科技博士作为负责人,“一竿子插到底”, 全程跟踪、协调、安排和处理该服务项目的有关事宜,与服务企业深度融合,确保服务不落空,不仅实现了企业人才“柔性引进”,而且变为“弹性拥有”。三是形成制度化服务机制,市和市(区)两级科协联动,与服务团队成员派出单位互动,建立“定期走访、定期会商、定期报送、定期总结”制度,坚持“一旬一进企”“ 一月一会商”“ 一月一报送”“ 一季一小结”,及时了解服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建圈强链,由“服务企业”变“服务产业”

坚持围绕产业做科创,由服务单个企业变为服务产业,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一是围绕产业建学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市级学会,广泛汇聚学科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促进技术、成果、人才信息和行业信息的顺畅流动形成开展技术服务的强大合力。推动成立市造船工程学会、市自然规划学会,积极筹建市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学会等,加强市药学会、工程师学会、环科学会等建设。二是多方联动办大会,归集排摸的行业技术共性难题,汇聚全国(省级)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园区),邀请院士专家、行业“大咖”,组织高端研讨、政产学研对接、政策宣讲、成果展示、人才和项目引进等多样化服务,举办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技术发展大会、长三角铸造大会、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论坛,打造产学融合系列品牌活动。三是咨政建言献智慧,引导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中的难点、盲点问题,提出建议性的选题,支持开展软科学课题研究,形成《新时代融合背景下泰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泰州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研究》《泰州智慧康养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等15篇调研成果,为泰州产业发展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作者:林来宏
责任编辑: 方慧玲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