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苏州空天信息研究院悄然而立。在这幢低调的建筑里,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科研、管理人员。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需求,他们不求功名利禄,默默地在这里展开空天信息技术领域体系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系统研发等高精尖工作。张柘就是其中的一员。
该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柘所研究的合成孔径雷达属于一种微波成像雷达,也是一种可以产生高分辨率图像的(航空)机载雷达或(航天)星载雷达。传统上,对地物目标进行拍照,用的是光学相机,得到高分辨率的光学照片;而合成孔径雷达,就是工作在微波波段的“相机”——它同样可以获得地面目标区域高分辨率的“照片”,不同于光学照片,SAR图像反映的是地物的电磁散射特征。和光学成像相比,SAR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优势,可以在夜晚和云雨雾霾天气正常工作,不论在国土测绘、防灾减灾、农林水利、航运交通等民用行业,还是国防安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我的研究内容就是SAR的成像处理及应用,就像一只从空中看地球的‘微波之眼’ 。让这只眼睛看得更清晰、看得更广阔、看得更准确,让微波遥感技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正是我们的使命。”张柘说。
张柘从事科研工作已有15年。在他看来,科研没有酷炫、没有神秘,也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大上”。科研,就是在这平凡的看论文、推公式、做实验的重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情。2013年,作为博士研究生的张柘跟随导师吴一戎院士,作为主力在参与一项973项目。任务中,张柘参与研制全球首部“稀疏微波成像雷达”样机并负责其飞行试验与成像。“记得在最终的试验期间,我在试验场住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带着实验设备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去试验场布设设备。好事多磨,千辛万苦得到的第一批试验数据后,不论怎么处理,也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我只能反复检验试验参数和处理的程序代码,一遍遍地修改、迭代,终于在不眠不休的一个星期后,成功得到了全球首景稀疏微波成像图像。”当时的兴奋与雀跃,直到现在仍让张柘记忆犹新。
工作之余,张柘还承担着给公众分享知识、传播科学热情的使命和任务。他认为,对于科普,最重要的并不是传播具体的知识,而是向人们分享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向往、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了解和祛魅,让人们能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从此爱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