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建言献策
【字体: 】 阅读次数:2873
关于进一步推进江苏智慧养老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05-23

 

关于进一步推进江苏智慧养老发展的

对策建议

 

建议人:朱庆华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理事

赵宇翔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张  玥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天畅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报送单位: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摘要:

本文围绕江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后如何推动智慧养老进一步发展的主题,分析了主体协调不足,政策整合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升级不足;资金投入较弱,市场动力不足;职业认同感偏低,专业人才匮乏;宣传力度不足,观念亟待转变等问题,提出聚焦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攻关核心技术,协调区域发展;增加财政支持,保障资金供给;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人才效能;加大宣介推广,促使理念入心等建议。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问题突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850.53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72.65万,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1.84%、16.20%,江苏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江苏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预测,“十四五”时期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6%。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江苏今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智慧养老是积极响应国家老龄化政策的现实需要,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养老服务,将老年人、社区、医疗机构、企业、政府相关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从顶层设计、发展模式、产业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有效整合多领域资源,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江苏智慧养老取得的成效

(一)智慧养老政策齐头并进

江苏智慧养老政策目前经历了初步形成(2013年-2016年),快速增长(2017年-2018年)和有序发展(2019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全省共发布了63份有关智慧养老的方案、条例、通知、意见、办法等规范性政策文件,主要涉及智慧养老产品服务供给、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体系构建、试点示范推广等四个领域。可以说江苏已经从省级到市级都制定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智慧养老政策体系,为江苏智慧养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智慧养老产业势头良好

江苏在智慧养老企业发展、产业生态、技术研发等方面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优势,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企业发展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智慧养老企业130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2017年至2021年共有14家企业入选过全国智慧养老示范企业,居全国首位。产业生态方面,我省积极发挥在智能家居、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优势,共有26项智慧养老产品、21项智慧养老服务入选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专利申请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江苏共申请智慧养老相关专利723项,主要申请者为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与养老需求相匹配的技术,包括报警装置、智能设备以及医疗设施等。

(三)智慧养老模式多样纷呈

结合国家老龄化发展规划,江苏已经形成了具有示范性的多元主体智慧养老模式,主要涉及政府主体、社会主体、社区主体和家庭主体,各主体通过协同在智慧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的智慧养老“江苏范式”有以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为代表的四位一体智慧养老模式、以常州市新北区河海街道为代表的“9073”智慧养老模式和以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为代表的“1+16+N”智慧养老模式等。

二、江苏智慧养老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主体协调不足,政策整合较弱

智慧养老涉及到多部门、多主体,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各行干各行,服务类型重叠”的问题。同时,主体之间信息很难实现共享互通,影响各类资源的整合效果,也会带来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利用低下、设施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要想智慧养老在一个良性轨道上健康发展,还必须要有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提供保障。当前各级政府制定的标准并不一致,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使得发展的经验不易普及推广,制约智慧养老的发展进程。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升级不足

首先,江苏智慧养老企业和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等城市,而老龄化程度较重的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则相对较少。其次,技术研究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转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江苏目前入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的产品中所涉及类别只占到目录总体类别的一半,主要优质产品属于健康监测设备,还未有优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在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类别中优质产品也较少;入选的服务主要属于居家健康养老和生活照护,在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以及养老机构信息化方面的优质智慧养老服务还有待完善。

(三)资金投入较弱,市场动力不足

第一,养老服务所具备的“准公共物品”性质,获得收益的等待周期较长,让企业难以在商业性养老服务行业中获得充足盈利,自主研发需要承担巨大投资风险。第二,智慧养老服务市场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仍然空缺。当前企业运营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涉及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社区推广所需的场所、费用等诸多方面。但是政府支撑力度存在不足,使得企业盈利甚微,难以激发商业性养老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与研发热情,容易造成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四)职业认同感偏低,专业人才匮乏

智慧养老涉及到物联网等各类信息技术,相比较于传统养老方式更加智能化,决定了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一方面社会普遍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认同感偏低,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收入低,责任大且工作辛苦,智慧养老服务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对于大范围推广智慧养老模式仍存在制约。

(五)宣传力度不足,观念亟待转变

虽然智慧养老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益处,但还是有许多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文化水平、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及对智能产品的使用能力较低,在养老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上也明显不足。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学习适应智慧养老模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养老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对智慧养老产品的认同度还停留在较低阶段,还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此外,社会对智慧养老政策的宣传引导不足,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宣传活动较少,在宣传的形式上依托于公益性推介活动,宣传推广的形式较为单一,覆盖面不广,群众对相关政策知晓度还不够高。

三、进一步推进江苏智慧养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

第一,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统一江苏各地区对智慧养老的认识,明确目标责任清单,构建职责清晰、协调有序的分工体系。厘清部门之间资源配置的边界,发挥民政、工信、卫健等部门的牵头作用,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独特优势,明确各主体责任、职责定位,根据政策实施细节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持续助力智慧养老。

第二,加强智慧养老产业标准制定。出台符合江苏省情、体现高质量发展、适应管理服务要求的智慧养老产品标准,加强产权和数据安全管控,推动养老数据开放共享。制定适应地方智慧养老发展的具体服务标准细则以及适老化设计标准体系,通过规范化的智慧养老管理平台实现服务综合管理,确保企业能够提供流程规范、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

第三,完善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机制。以社区管理人员、老人及家属、第三方评估机构为主体构成监督体系,细化监督内容,确立各主体的监管责任义务。政府设立专门监管部门,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让各项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监管和监管缺位的现象。建立畅通无阻的服务监督评估机制,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二)攻关核心技术,协调区域发展

第一,补齐产业链、创新链短板,着力提升产品性能。发挥江苏电子信息技术优势,突破智能化核心技术,集中研发关键技术。厘清各类别产品的不足及空缺,不断更新升级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优化提升产业配套协作水平,拓展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智慧养老特色优势产业链。

第二,加快发展普惠化产品研发以及产学研用融合。做好老年人需求的统计分析,政府部门、企业与老人家庭可以借助云平台与各方取得沟通,增加对于老人现实养老服务需求的了解。搭建跨学科、跨高校、跨校企的智慧养老合作创新平台,鼓励老年群体融入智慧养老产品服务流程,完成产学研用闭环建设。

第三,加强行业合作交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开展行业交流合作,举办江苏国际养老服务博览会等活动,促进行业交流合作,搭建行业信息桥梁。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苏南地区要以技术辐射力带动其他城市的研发,协调周边区域的发展从而缩减差距,提高江苏智慧养老的整体技术实力。

(三)增加财政支持,保障资金供给

第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明确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用好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形成智慧养老创新激励政策。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社保基金转移等多种手段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智慧养老产业。通过引入与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 模式或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形成投资合力。

第二,加大对老年人的补贴力度,完善社会保障费用分担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慈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注入,建立专项智慧养老服务基金,专款专用于老年人的智慧养老服务事业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智慧养老补贴范围并细化对老年人的补贴形式。

(四)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人才效能

第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高校、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健康管理、老年服务、康复治疗技术等养老服务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为智慧养老服务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逐步建立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技术型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人才教育体系。

第二,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加强智慧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展现从业人员专业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全新面貌,树立服务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增设智慧养老类职业资格评定,进一步激发从业人员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第三,多渠道缓解当前智慧养老各类人才短缺的问题。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即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将服务时间储存起来,等到自己年老时可以取出服务时间使用。还可以采取建立义工队伍、志愿者服务、社区干部一对一帮扶等形式,缓解当前服务人才短缺问题。

(五)加大宣介推广,促使理念入心

第一,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发展氛围。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养老理念宣传和推广。政府重点抓住基层宣传阵地,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在街道、社区大力开展对智慧养老的宣传活动。

第二,普及信息技术,消除“数字鸿沟”。加大对老年人网络知识的公益培训力度,在老年大学、社区培训中开展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依据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制定适合老年人的学习模式。大力促进代际学习和数字反哺,提高子女在普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参与度,帮助老年人弥合数字鸿沟。


作者:侯飞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