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要成功,要有科学的判断力,持之以恒的努力,更要有团队协作的能力。”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前夕,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祝世宁勉励广大青年保持对事物的热爱,充分发挥自觉意识,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作为功能材料研究的专家,祝世宁几十载如一日,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书写精彩物理人生。早期,他在闵乃本院士的带领下,和团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光学超晶格全固态红、绿、蓝三基色激光器样机。后来,他和团队又将研究拓展至量子光学,利用光学超晶格研制成功全球首枚高速调控的光量子芯片,实现了全球首个具有移动光学中继无人机光量子网络试验,研制成全球首枚有可能对现有成像技术产品革命性影响的平面透镜。目前,声学超晶格和声学超晶格材料在高铁车厢防噪、远程光声无损检测、消费电声、海洋水声等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院士、多个世界第一……祝世宁获得了诸多荣誉,他将这一切都归结于对科学的热爱和无限的好奇心。“小学三年级时,班级角落书架上有一本《科学家谈21世纪》,写满了科学家对21世纪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预言。读完后我发现,掌握更多知识、学好本领,为21世纪的美好生活做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后来,他进入南京市第十中学(现南京市金陵中学)求学,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是在院子里纳凉看星星。他不满足于肉眼看,参考杂志和书籍自制了一台天文望远镜。在这台望远镜里,他看到天上的银河不是一条河,而是由很多星星组成;看到金星和月亮一样,也有盈亏;看到了木星有4颗卫星,即后来大家熟知的伽利略卫星。“科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观察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学会观察后,也要能动手操作。1970年,祝世宁在沭阳马厂柴油机厂工作时,将中学时学到的电阻电容知识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小的实验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提升了生产效率。“当时,工厂里很多人都叫我‘小发明家’,能把简单的物理实验投入到生产生活,让我备受鼓舞,也坚定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
国家恢复高考后,祝世宁本想报考天文专业,“阴差阳错”选择了物理专业。1985年,他考取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进入著名晶体物理学家闵乃本院士领导的研究组。没有学到年少时最心仪的专业,他并没有觉得遗憾。“物理和天文是相通的,比如我现在从事的光子芯片研究,就可以在芯片上演示天文学的神奇现象。”科研间隙,他还会和年轻人讨论星座知识。“我和他们开玩笑,你们聊星座、聊性格,说不定还没我懂呢。”
虽已至耄耋之年,祝世宁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目前,他正和团队从事“光电子芯片”研究,他认为这一关键技术将撬动区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学知识在各行各业都有用处,我希望广大年轻人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保持灵感和对事物的热爱,在科技路上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