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江苏种质资源丰富,既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也是种子生产和使用大省。如何守住耕地红线,探索种业创新?又如何激励更多“新农人”投身于农业农村,致力于乡村振兴?对此,新江苏专访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
整齐划一的田块、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6月初,在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社区,占地4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开始集中插秧。易中懿告诉新江苏,目前,江苏正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将建成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亩产一吨”的高标准农田。根据初步测算,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土地租金每亩提高100元以上,粮食产量每亩增加100斤左右,亩均作业成本降低约150元。
同时,要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江苏也着力于建设种业实验室,搭建起种业创新的国家级平台。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被业内人士称为江苏水稻育种的心脏;南京国家农高区是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农高区。“我们希望通过种子创新、种业转化,用企业化、市场化的路径去解决品种创制和生产推广的问题,保证在江苏这块土地上,产出高质量高效率的粮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易中懿说。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也孕育着无限希望。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一大批年轻人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化身“新农人”,运用科技和智慧手段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现在的农业农村和以前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易中懿解释,过去是刀耕火种,现在农业的外延越来越广,产业交叉融合也逐步衍生出新的产业模式,同时,新技术迅猛发展下,智慧农业也应运而生。“未来,我们要实现智力替代体力,不能仅仅靠经验去种植,而是要推广智慧农业。这就需要大量年轻人投入其中,贡献激情和创新意识。”
易中懿也很高兴看到江苏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一些硕博生到生产一线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他们是国家农业发展的“新农人”,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希望。他也建议,“新农人”要掌握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有情怀有担当,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洒下奋斗的汗水。“同时,我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这批年轻人的培养,未来也有更多人投入乡村振兴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