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科技英才
【字体: 】 阅读次数:6288
张建云院士:“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每天工作8小时远远不够”
2022-06-22


流域性洪水发生时,后续降雨量如何发展,是否应该分洪?如何精准预测洪水走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我国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如何科学治水,助力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张建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6.jpg



与水结缘,是在1978年。当时,张建云参加高考,被全国重点高校华东水利学院陆地水文专业录取。“我国是世界上水问题最为复杂的国家,学水利很有施展空间,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

后来,他先后在水利电力部、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等处工作,还在1991年被水利部选拔出国培训,到爱尔兰国立大学参加工程水文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同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经历了这次洪涝灾害后,国家决心建立国家级的防汛指挥系统。国家有需要,张建云辞去UCD的博士后工作,毅然回国,出任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98年担任总设计师,2001年任一期工程项目办副主任,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回忆起当时的职业选择,张建云说:“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人民福祉,面向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从事科学研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确定合理的目标后去努力奋斗。“要成为一名工程师或是科技人员,工作8小时是够的,但要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8小时远远不够。”张建云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以此激励团队里的年轻人。

2003年,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时,当时预报已超过分洪法定水位,分洪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如果分洪,下游将有40多万人需要转移,经济损失巨大。经过和流域机构以及省级水文部门反复沟通协商,深入研究天气情势后,预判虽超过防洪水位,但后续降雨不多,洪水基本可以控制,因此果断建议不分洪,从而避免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发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张建云克服了一个个挑战,勇攀科技高峰。“在我们的工作中,对洪水的监测预报,就是求实的过程;做好洪水预报,最大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需要我们去创新,拥有更好的技术和模型。”

在他看来,勤奋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严谨是做科研的态度,创新则是科研最高的目标。“我总会要求学生掌握发现问题的本领,我们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哪些是‘卡脖子’的问题,要重点去解决。另外,还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模型试验、数学分析计算等等。最后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更早给出精准的预报预警,进行科学调度,把水害变成水利。”


作者:调宣部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