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发展基础... 1
(一)“十三五”科协事业发展成效.. 1
(二)基本经验.. 6
二、发展背景与环境... 8
(一)科协事业发展的背景... 8
(二)面临的新形势... 10
(三)面临的新任务... 12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基本原则... 14
四、总体战略与目标... 16
(一)总体战略... 16
(二)总体目标... 17
五、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18
(一)实施凝心聚力行动,持续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 18
(二)实施科创江苏行动,持续搭建资源集聚平台... 21
(三)实施科普江苏行动,持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5
(四)实施智汇江苏行动,持续提升科学决策服务能力... 32
(五)实施海智江苏行动,持续拓展海内外科技人才服务平台... 36
(六)实施强基固本行动,持续完善科协组织服务网络... 40
六、保障措施... 45
(一)强化党建引领... 45
(二)强化组织领导... 46
(三)强化资源支撑... 47
(四)强化制度激励... 48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群团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江苏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精神,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建设科技强省中的重要作用,团结带领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生动实践,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职责使命,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科协事业发展成效
一是思想政治引领持续强化。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科技社团党委,推动省级学会建立党建工作小组149个,党支部52个。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在产业链、供应链固链行动中发挥作用。制定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实施方案,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创新争先行动,全国首家开展省级创新争先奖表彰,奖章获得者王泽山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举办“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江苏汇演,在南京等7个设区市、南大等11所高校演出36场次,4万多名科技工作者观看演出。改造提升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建成院士之家、学会之家、海智之家。二是科协系统改革持续深化。在全国首家出台省级科协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围绕4大类19项62条改革目标逐项狠抓贯彻落实,目前已完成57条,完成率91.9%。推动13个设区市、94个县(市、区)出台深改方案。强化学会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学会会员,省级学会登记在册会员人数52.5万人,年均会员动态增长率达10.8%。培育新型学会组织,新建省创意设计学会联合体,新成立省人工智能学会等省级学会21家,新吸收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等14家省级学会为团体会员,省科协团体会员达151个。实施“学会能力提升计划”,打造学会科技服务平台478个、认定资助学术创新项目223个、精品科技期刊项目81个、发展助力项目46个。推动98家省级学会承接37个部门委托的646个公共服务项目,引领391家市县级学会累计承接1521个项目。推进网上科协建设,建成互联网+科技人才、双创、科普、智库和政务等平台。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推进。以省政府与中国科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先后与中国药学会等35个国家级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吸引国家级学会来苏开展高层次学术活动39场,近3万人次参会。连续办好六届江苏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年会)。创新“会展赛商”一体的学术交流模式,带动省级学会组织开展品牌学术交流活动7098场次。实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无锡、常州、徐州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立20个国家级海智基地、49个省级基地,海智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连续举办4届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3届无锡马山生命健康论坛等14场海智大会,1966名海外人才参会,落地项目384项。建设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促成50个海外项目落户。推动省内第二家国家级离岸基地落地南京,示范引领创建10家省级离岸基地。聘请30位海智特聘专家。四是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每年召开省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向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报告科学素质工作情况。2020年我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3.84%,较2015年提升5.59个百分点,蝉联全国省份第一。建成“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布设2434块科普大屏,线上科普资源总量达7.4TB,其中自主研发2.86TB。荣获“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省级优秀组织单位”。举办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12931场次。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进百校活动195场次,开展院士专家进乡村活动97场次,惠及农民1.2万人次。举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100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和3.2万人次科技辅导教师踊跃参与。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引领10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设奖。认定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队193个,聘任首席科技传播专家312人,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活动268场。推动省自然科学技术馆列入省“十四五”规划,加快建馆选址等工作。五是科技智库建设持续加强。以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为主体,打造创新管理与评价等六大研究中心。接长智库工作手臂,形成以151家省级学会、86家高校科协与13个设区市智库分库、40家省级科技智库基地为支撑的“小中心、大外围”智库体系。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晋升为省级重点高端智库。积极承担中国科协课题,获立项资助15项。开展省部级课题研究,立项75个并资助其中57个课题,形成研究成果150篇。向省委省政府报送《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63篇、《江苏省科技智库专报》23篇,获得省领导批示53篇次。其中,《关于建设新材料原子基因工程科学设施推进原子制造科学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开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长三角地区实施情况评估等,相关报告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等委托单位的肯定,第三方评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六是自身建设基础持续夯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出台《党组落实机关党建领导责任清单》等制度。以党组中心组学习辐射带动全体党员全年常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8家事业单位开展巡察,制定《廉洁风险防控工作手册》《廉洁风险防控白皮书》,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筑牢廉政防线。加强干部能力建设,落实“三项机制”,在事业发展中锤炼干部队伍。常态化开展平时考核,发挥“奖勤罚懒”的激励鞭策作用。加强干部轮岗交流,推荐干部赴地方领导岗位锻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县级科协能力提升计划,推进“4+1”工作,实现全省县乡基层科协组织全覆盖。设区市和县(区、市)农技协覆盖面分别达到69.2%和42.1%;高校科协覆盖56.3%的省内高校;企业科协覆盖全省11.2%的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特别是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省科协系统积极行动、全力奋战。全面动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向全省科协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先上”行动。制定《省科协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主动作为。开展抗疫应急科普宣传,累计上线科学防疫资源图文资料110余万字、短视频130个、电子图书和插图600余件,累计发布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信息近5000条,近1.3亿人次阅读。集聚力量。组织涉医学会、高校科协发挥专业优势,投入抗疫斗争,召开6次省级学会线上专题学术报告。组织召开新冠肺炎防控国际合作视频会议,推动病毒预防与控制国际合作研究。建言献策。围绕民生需求、助力复工复产等专题开展建言献策,报送各类建议、信息、调研报告等共计130余篇,省科协抗疫经验做法被中国科协“科技界情况”转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省科协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全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推进不平衡,市县科协改革稍显滞后,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仍有一定差距;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还不宽,动员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力度需要加大,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科普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资源开发整合能力还不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重点人群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专业化、精准化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路径和方法还需优化,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体制、转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协组织自身建设仍需强化,基层科协组织存在可用人手少、开展活动难等问题,在发挥基层“四长”作用方面还有较大拓展空间。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基本经验
只有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才能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提供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治性是科协组织的基本属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坚定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才能有力保证科协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不断扩大组织影响。牢牢把握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一目标定位,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激发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才能拓展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只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才能将科协组织真正建设成团结和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协同力量。
只有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才能持续激发组织潜能。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群团改革的部署,全面推进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聚合力。围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深化科协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协事业发展格局、组织机构布局与业务流程,增强联系群众能力,以提高科技工作者思想创造力、文化传播力、创新引领力,激发科协组织活力。
只有坚持以协同为支撑,才能形成多元协作合力。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紧紧围绕“四服务”工作职责,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探索联合整合优势、共建共享资源、联办协办活动、共同发布政策文件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只有坚持以协同为支撑,才能促进资源互通互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提高科协事业发展成效。
二、发展背景与环境
(一)科协事业发展的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在去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阐明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大作用,深刻分析了科技创新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的关键性地位,作出了坚持“四个面向”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供了行动指南。
国际国内环境不断趋于复杂化。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完善,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并提出更多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内形势看,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与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改革向纵深推进依然面临较多困难。积极推动并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应对上述环境的关键路径之一,科协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江苏经济发展加快转向高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引领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要求,也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人才资源富集,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具有开放和创新先发先行优势,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27万亿元,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亟待突破,迫切需要积极主动应对并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全省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以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这需要发挥科协系统及所属科技社团组织的独特作用。
科协组织建设亟需增强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为科协组织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改革工作,力求通过改革破解长期制约事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多层次的趋势。要通过加强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科协组织力,充分调动基层一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科协组织“四服务”对江苏发展的贡献力。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科协组织优势持续向高质量发展优势转化,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二)面临的新形势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视察,既是对我省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对江苏“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现场指导,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江苏工作的关心重视。
从我国科协事业发展要求来看,瞄准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主动建设与之相应的卓越、赋能、创新、包容的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园,成为世界主要枢纽科技组织,建成世界科技创新文化高地、全球高端创新人才中心、全球科学文化传播中心、全球高端科技智库中心、国际科技组织总部中心,为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力支撑。为此,我省科协需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主动对接、科学谋划。
从江苏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来看,江苏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把握上述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并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江苏科协事业发展。
从江苏治理体系建设要求来看,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江苏正处在城乡关系重构、区域布局优化的关键阶段,要坚决扛起“探路使命”,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实践,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为此,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积极推动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关键技术创新转化要求来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快速发展,江苏需要主动迎上并努力在部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加快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科学中心在江苏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全省仍然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实现产业化率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短效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等诸多突出问题,都对科协组织如何主动作为提出了新要求。
(三)面临的新任务
不断深化新时代科协组织体系改革发展。深化改革与发展是提升新时代科协组织力的源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在全面梳理和总结“十三五”江苏科协事业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兄弟省份科协事业改革经验,对照中国科协事业改革要求,以组织力提升为导向,探索推动江苏科协组织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路径设计,以更好地服务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建设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加快健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健全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作为有力支撑。针对目前制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科协组织需要在积极推动制度和政策设计优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技术认证、产权评估、专业咨询与服务等关键内容,加快健全覆盖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持续加强全民科学素质与科技人才建设。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以科技工作者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科协组织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全面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与检测体系,完善包括应急科普在内的科普工作机制,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通过平台搭建、业务培训、访问进修、同行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为科技工作者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
科学开展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研究,探索发展路径,创新发展模式,以此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科协组织需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同时,以现有智库平台为支撑,探索建立党委政府倚重、社会公众信任、创新特色鲜明、引领作用明显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坚持“四服务”的职责定位,攀高峰,守底线,勇当江苏现代化建设开路先锋,全力建设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以党建工作统领科协事业发展全局,强化政治担当,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江苏科协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将党的全面领导在全省科协系统落到实处。
坚持服务创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牢固扎根于科技创新主战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科学研判新时代背景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科技创新环境、特点、趋势,巩固和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推进系统集成创新,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持续增强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鼓励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健全完善多元化科技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潜心治学、探索创新。密切关注未来一段时期江苏经济重点领域和关键产业技术需求,组织科技人员围绕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化开发能力。
坚持统筹协调。针对江苏科协事业发展的基础、特点与目标,兼顾横向功能发挥与纵向体系建设,挖掘科协组织学科齐全、资源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网络健全的优势,以科协事业平台建设为载体,明确优先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领域,积极扶持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和领域,推动科协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总体战略与目标
(一)总体战略
创新发展理念。在准确把握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密结合“十四五”江苏省科协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与内在特点,主动求变,不断创新科协工作理念、创新科技人才服务理念,引领科协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基本趋势,积极主动推进科协组织、科协直属事业单位、所属学会的改革,优化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运行机制,构筑科学治理的制度保障,夯实广泛动员的组织基础,释放紧密联系的系统效能,为激发科技工作者动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繁荣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多元协同。开放融合与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科协组织发展的重要路径,应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特点,积极主动与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地方党委政府等协同,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政府市场两种机制、线上线下两种渠道,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形成全面开放融合的新格局。
打造服务品牌。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基层科协组织、学会学术活动、科技创新智库、海智大会、海智(离岸)基地、创新创业大赛、科普活动、科普基地等之中,遴选若干个有代表性、影响力、潜力大的载体,重点支持和培育,努力形成在江苏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
健全组织体系。以组织建设为抓手,加快建立健全省级学会组织体系,力求与经济转型重点、产业发展难点、民生关注热点相适应。深入推进“4+1”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鼓励和支持各类各级学会、科技创新智库、资源平台等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并不断健全立体式、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二)总体目标
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能力更加突出。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向纵深推进。科技人才宣传举荐激励机制更加健全,科技工作者服务引领能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支撑更加有力。科技资源的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科创中国、院士专家协同创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取得突破,科协组织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作用更加凸显。
科学素质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科学素质建设进入良性生态,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现代科普体系功能显著增强。到2025年,江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9%,继续位居全国省份前列。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更加有效。进一步完善“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创新智库体系,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智库人才队伍,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和第三方评估工作进一步拓展,参政议政能力明显提升,智库建设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成果更加凸现。强“三性”去“四化”成效更加显著,“三型”组织特色更加鲜明,学会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科协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新时代科协干部队伍建设更富成效,江苏科协改革继续走在全国科协系统前列。
五、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实施凝心聚力行动,持续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水平
以“科技人才服务行动”为引领,实施“爱国奋斗教育工程”“人才成长助力工程”“科研诚信建设工程”,努力坚持和强化科协组织的服务职能与定位,摸清全省科技工作者的数量、结构、层次等现实状况,持续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1.爱国奋斗教育工程。一是聚焦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思想“源动力”。深入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是紧贴时代需求,突出科协特色,定期举办青年科技人才专题教育培训。通过党史国史研修、现地教学,引导全省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新发展的开拓者。
2.人才成长助力工程。一是培养举荐高层次人才。服务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重点培养和支持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做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候选人的推荐工作,厚植人才资源,扩大人才优势。
二是努力扶持青年科技人才。着眼改进科技人才服务机制,拓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渠道,每年从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选100名有学术技术优势与发展潜力的科研苗子,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自主科研选题设计、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在有影响的科技组织任职等,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打造青年科技奖品牌。将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培育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品牌奖项,推动获奖人员进入省人才培养计划,为参评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努力在造就千百万青年科技英才方面有新的突破。关注人才选拔方式,积极参与政策讨论,提供决策咨询,为科技创新青年人才选拔建言献策,培养好人才后备力量。
3.科研诚信建设工程。一是健全工作体系,延伸拓展中国科协“三级工作体系”(国家层面、省﹝区、市﹞层面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推动设区市成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地区宣讲教育工作,构建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贯通,全覆盖、立体化的宣讲教育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深化宣讲教育“五个一”工作机制,重点组建完善省级科学道德宣讲教育专家团队,开展巡回宣讲教育报告活动;推进示范课程建设和教材读本编印,构建完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长效机制。
(二)实施科创江苏行动,持续搭建资源集聚平台
围绕“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目标,充分发挥科技社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协同力量的作用,深入实施科创江苏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增强学会群众组织力、学术引领力、战略支撑力、持续发展力和社会影响力。
1.学会治理与学术发展工程。一是深入推进学会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改革。强化对所属学会的政治引领,推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会章程。完善学会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并切实履行好学会理事会党建工作小组职责,加强秘书处党支部建设,将党的领导与学会治理有机统一。推进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现代化,推动学会依法、民主、自主办会,逐步实现政社分设、独立发展,建立健全学会理事会、监事会、秘书处工作体系与制度,规范和优化学会分支机构设置,完善学会的决策、运行和监督机制。突出会员主体地位,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改革会员制度,加大会员发展力度,规范会员登记管理,试行会员分类服务,增强会员权利责任意识,开展会员评价,提升会员获得感、认同感,引导学会参与社会公共服务,鼓励会员进行捐赠,建立学术、人才、科普等公益基金。提高秘书长职业化、秘书处实体化水平,明确秘书长资格条件、选任程序,规范秘书处组建机制,扩大聘任制秘书长覆盖范围,加大秘书处专职工作人员能力培养,着力打造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体办事机构。
二是持续加强学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不断优化完善学会综合能力评价机制,加强对学会工作的引导,科学确定评价指标,强化日常数据采集利用,探索试行分类评价。加强学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积极培育发展学会组织,鼓励围绕交叉学科、新兴业态及产业需求,组建成立新的学术组织;畅通学会组织进出渠道,对活动不正常、运行能力弱、社会认可度低的学会试行强制退出机制。持续探索学会联合体(联盟)建设,发挥学会联合协同作用,推动大学科领域及全产业链学会集群发展,促进成员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放大学会组织开放、协同、平台效应。
三是优化学术环境,活跃学术交流。创新学术活动举办机制,鼓励开展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紧紧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鼓励和推动省级学会积极参与原创性引领性学术交流和科技攻关,着力打造江苏科技论坛(青年科学家年会)、长三角科技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精心凝练活动成果,充分发挥活动的科技智库功能。创新“会、展、赛(商)”融合的学术交流方式,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学术活动功能,满足各类对象对学术创新资源的需求。做好与中国科协和各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为科技工作者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宽渠道、搭建桥梁。加强省级学会与各政府部门间横向联合学术交流;纵向承接中国科协开放性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疏通国际民间学术交流渠道,多方位促进学术繁荣与创新。加强精品学术期刊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培育发展10—15家国内外学科领域影响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
2.学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推进学会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抓手,强化学会能力提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能力发展目标和内容。分层要求、精准施策,培育先进、激励后进,打造品牌、树立典型,发挥先进示范典型在能力提升中的引领作用。统筹布局,强化省、市、县三级整体联动,整合多方力量与资源,合力推动学会服务能力质的提升。深入实施“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计划”,打造30家左右学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一流学会”,扶持50家左右基础牢、特色鲜明的“特色学会”。
二是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发展。持续加大省会合作项目的推进落实力度,联合省级学会、市县科协及政府部门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每年共同论证确定省会合作“产业对接型”项目、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合作攻关型”项目;坚持每年围绕“项目进展成效、联动服务成效、推动创新成效、平台支撑成效”等方面组织服务评估,总结提炼成果经验并推广应用;坚持发挥国家级和省级院士团队、高级别专家团队效应,实现“产业引领+项目支撑+团队主导”的无缝对接,全力打造一项目一成果、一团队一品牌、一平台一阵地科创江苏品牌化活动,继续支持无锡、徐州、常州等地“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三是引导学会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依据《实施规范》《评估办法》以及“六类”承能工作模式,坚持日常项目学会自行承接、重点项目学会联合承接、难点项目学会申报承接;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纳入年度评价考核体系,组织承能工作成效评估,注重宣传推广承能工作典型;协调政府部门优化政策流程,定期公布项目目录清单,提升政府转移职能的规范性、时效性和透明度,彰显科协系统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组织和服务优势。
(三)实施科普江苏行动,持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全域科普体系,稳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力争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1.科普设施建设工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全省科普示范引导体系。一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规模适度、彰显特色的要求,加快建设以综合性科技场馆为龙头、专题科普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为骨干,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为支撑,以基层科普设施及资源为补充、多元化投入为保障的科普设施体系。
二是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加速推进,抓紧省级科普场馆的可行性研究,以江苏省自然科学技术馆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项目选址,并争取立项建设。着力推进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综合科技馆,鼓励其他县(市、区)利用社会资源建设特色科技馆,引导并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各类专业科普场馆和产品体验(展示)中心,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实现设区市综合性科技馆全覆盖。
三是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公共投入,以中央财政所拨专项资金为基础,建立引导资金,推动我省公益性科技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各类科普场馆在特定时间向特定人群免费(优惠)开放,提高科技场馆的利用效益和运营效益。
四是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行动,推动成员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和社会组织科研设施向公众开放。持续推动流动科技馆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及时更新展品,实现巡展常态化。
五是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以开展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等为抓手,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县(市、区)、乡(镇)、社区(村)的全省科普示范引导体系,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科普载体支撑工程。一是健全科学素质纲要推进机制,广泛开展主题科普活动,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绿色核能、节能环保、应急避险和危化品管理等重点、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支持成员单位举办江苏全民阅读日、环境宣传教育周、社科普及宣传周、爱国卫生月、世界人口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民健身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持续举办省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积极推动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体育、安全、环保、民防知识进社区,大力传播科学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努力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加大优秀原创科普作品扶持力度,发挥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科普类)的导向作用,持续开展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省科普公益广告大赛,设立并实施省科普图书出版资金资助项目,遴选优秀作品,发掘优秀人才,积极向省科技进步奖(科普类)、中国优秀科普作品等奖项推优荐才。“十四五”期间,每年评选优秀科普作品100部。
三是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根据江苏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科普资源,逐步建设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及时提供应急响应和科普资源服务。
四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联合高校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工作,储备培训师资,编撰培训教材,开展课程设计,完善考核认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传播规律、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普创作人才、新媒体运营人才、科普产品研发设计人才、科普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充分发挥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兼职做科普、带头做科普的组织形式和有效机制,聘请首席科技传播专家400人,组建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200个,深入推进“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活动。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科技志愿者和“科普中国”信息员等队伍,并持续保持全国省份前列。探索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完善科普人才培养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科技志愿者人员招募、队伍组建、业务培训、服务记录证明、嘉许激励等方面制度建设,促进科技志愿者与省精神文明创建体系共融共通,相互承认科技志愿服务积分,引导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科技志愿者、“科普中国”信息员、基层“四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服务平台,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畅通科普宣传“微循环”。
3.科普方式创新工程。一是搭建常态化优质科普资源交流发布平台,发掘有知、有趣、有吸引力的科普作品,推动各领域科技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科普产业,引导科普产品研发、作品创作、科普旅游、科普传媒等科普企业,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普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传播,新命名一批省级科普产品研发基地,差异化打造科普研发和创作活动品牌。
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科普,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普中国”等优质科普资源在基层落地运用,完善江苏科普云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热点监控、受众定制、研发创作、实时发布、精准推送的传播体系,健全以公众关注度、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及时考核激励。要重视科普与新技术、新媒体“联姻”,利用现代科技加速科学传播内容、形式和平台的创新,打造“智慧科技馆”样板间。
三是巩固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共交通、社交媒体、电子大屏等科普阵地,办好用好《江苏科技报》《科学大众》,持续放大南京地铁移动终端“科普动视”栏目、“科学号”地铁专列、江苏教育频道《大众科学》、全省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科普江苏”等科普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节目,努力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受众的覆盖面。
四是致力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强化科普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切实加大对全省科普资源整合、集成、配送的力度,源源不断地满足各类群体的科普需求。发挥省科学传播中心作用,建设省级科普资源开发“中央厨房”,建立省级数字化科普资源共享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科普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建立省市之间、部门之间、城市之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协作机制,做好科普展教资源的研制、配送和展示,把更多更好的科普资源覆盖到基层,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4.重点人群科普工程。一是未成年人。坚持面向基层、重在普及、兼顾提高的方针,努力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实施科技后备人才培养促进行动,持续开展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五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南京青少年国际科学博览会等活动。加强学校青少年科学教育,努力构建以科学类课程基地学校为龙头,STEM示范学校为骨干,科学教育示范学校为支撑的学校科学教育体系,鼓励学校编写科学类校本教材,开齐通用技术课和科学课,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评选省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150所。
二是农民。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持续组织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江苏赛区活动,开展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强化在农村“科普中国”落地应用,遴选推介乡村振兴科普示范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组织科技专家下乡服务,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各类科普活动,深入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逐步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培育发展一批集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集推广、培训、示范于一体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三是产业工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助力优质科普资源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落地生根。落实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引导科普资源、科普人才、科普服务下沉基层,推进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活动室建设,大力培育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强化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失业人员培训,切实增强其在城镇稳定就业、科学生活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广泛组织开展面向广大职工的职业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巾帼建功等活动。围绕着力打赢安全生产攻坚战,做好危化品安全生产专项科普行动。
四是老年人。充分利用各种科普宣传平台,面向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实施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相关学会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等主题活动,营造关心支持老年健康的社会氛围。普及老年健康的科学知识和相关政策,开展老年健康教育促进行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戒酒及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加强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开展中医药膳食疗与健康养生养老相结合等科普活动。
五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加强统筹规划,发挥表率作用,创新学习方式,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和现代前沿科技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学习考核的重要指标,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本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在各类群体中位居前列。
(四)实施智汇江苏行动,持续提升科学决策服务能力
健全科技智库建设机制,探索建立与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在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和新型智库建设等领域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通互动,力争到“十四五”末,初步建成体系完备、队伍完整、平台完善、品牌响亮、全国领先的省级科技智库体系,推动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建设进入省级重点高端智库前列,决策咨询、建言献策工作在全国省级科协系统处于前列。
1.科技智库创新提升工程。一是推进科技智库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组织架构和内部制度,加强对其管理、指导和服务。发挥好研究院作为省级重点高端智库的核心引领作用,努力完善“小中心、大外围”的科技智库发展体系。依托省级学会、高校院所以及设区市科协建设80家左右的科技智库基地,强化省级科技智库基地日常规范和管理,出台科技智库基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科技智库基地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科技智库体系。
二是加强科技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以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为载体,健全完善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一支20—30名院士及省内高端专家人才为支撑的核心研究团队。通过聘请客座研究员、特聘专家等方式,以项目为纽带,广泛凝聚科技界、产业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资源,建立一支100—200人的素质一流、专业合理的外围专家人才队伍。组建我省科技智库专家库,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科技智库品牌塑造工程。一是推动科技智库线上平台建设。精心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技智库体系,实现“专家人才库、调研课题库、研究成果库”三库同频。利用江苏科技智库微信平台,定期推送优秀成果,实时有效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13个设区市和40个科技智库基地建成智库分平台,延伸智库基地工作网络,不断增容科技智库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库信息量。有效利用科技工作者状况在线调查系统,发挥全省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作用,重点建设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库,为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数据。
二是推进科技智库线下品牌建设。举办一批固定论坛。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科协举办“长三角科技智库主题论坛(年会)”,将其打造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区域品牌论坛。聚焦乡村振兴、科技文化创新、科技服务等领域创设1—2个固定论坛品牌。建立论坛专报制度,汇集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理论创新成果。
三是树立课题调研品牌。积极参与中国科协重大课题研究,每年争取完成2项左右中国科协立项资助的课题。加大与省发改委、工信厅、科技厅等部门联系力度,推动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各中心参与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每年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立项,并对其中10项左右的课题予以资助,形成高水平的调研课题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
四是提升建言献策品牌。办好《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江苏省科技智库专报》等现有专刊,提升出刊频率和质量水平,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每年上报《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建议》不少于15期,《江苏省科技智库专报》不少于10期,力争在建言献策数量和获得批示数量上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编撰好《江苏省科技智库成果集萃》。围绕我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形成系列《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五是深化第三方评估品牌。坚持把第三方评估作为科技智库建设的重点,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工作资源,积累更多国家级第三方评估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与省有关厅局的对接,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持续推进我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第三方评估工作。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对科技相关的政府行为及其影响、科技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积极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双创政策、科技创新指数等领域进行评估研究,早日形成符合本土特色的第三方评估理论体系及技术路线,确保第三方评估工作在省级地方科协中始终位居前列。
3.科技智库资源支撑工程。一是推动科技智库资源共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的纵向沟通联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制度,争取在调研课题、第三方评估等方面取得更多支持。进一步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联盟秘书处的横向纽带作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科协智库沟通联络,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区域发展热点难点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联合调研、联办论坛、联动专家等举措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强化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设。进一步优化站点布局,努力实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就建在哪里,哪里有科协组织,调查研究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调查站点的体系建设。定期召开调查站点培训会,切实提高各级调查站点工作能力;坚持专项调查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积极发挥各级调查站点的作用,组织调查站点做好每年的专项,特别是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和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处理分析各调查站点上报信息,对科技工作者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整理上报省委省政府和中国科协。
(五)实施海智江苏行动,持续拓展海内外科技人才服务平台
不断创新海智工作新机制,拓展海智工作新领域,探索海智工作新模式,构建海智工作新格局,建设有温度、有吸引力、有凝聚力的海智之家,海智工作的成效和影响力在全国保持领先,形成江苏特色的海智工作体系。
1.海智工作机制创新工程。加强海智工作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布局,构建市场化、信息化的创新机制。
一是强化海外引才国际规则研究和机制建设。应对当前国际形势,加强对知识产权、WTO国际规则及海外引才引智合规性研究,摸清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保护海智群体。
二是加大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项目的资助引导力度,联合各类创新主体打造科创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与经济融通平台,共建共享集政产学研用金于一体、海内外创新要素供需双方直接对接的网络服务平台,促进需求库、成果库、人才库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一体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渠道融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优质技术项目转移和成果转化。
三是建立与中国科协“技贸通”等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协作机制,促进更多的国际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互联网+海智”活动,用好海智之家线上平台,组织海外科技专家、创业园区、创新企业等开展网上路演、视频交流、云会议等活动,实现网站、移动服务端、视频连线三位一体的海智信息化服务系统。
2.离岸创新引智工程。继续拓展和深化海智体系建设,打造离岸创新引智新格局。
一是发挥中国科协苏州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的示范效应,支持南京国家级离岸基地建设,指导、协调有条件的地区申报中国科协国家级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和海智基地,聚焦离岸创新机制,聚焦离岸集成政策,聚焦离岸吸引人才,聚焦离岸突显成效,探索柔性引才新机制。
二是在总结首批省级离岸基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省级离岸基地。在科技创新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与100个国际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布局100家左右离岸创新中心或海外联络站,聚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吸引海外创新创业项目超过1000项,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规模或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一大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3.海外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搭建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集聚全球范围内创新要素。
一是围绕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与国际科技组织和海外科技团体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一批国际高端学术会议品牌,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聚焦我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各地产业布局,联合中国科协海智办、国家级学会和各市地方政府,定期举办无锡马山生命健康论坛、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大会、扬州国际汽车轻量化大会、苏州国际科学家峰会等海智品牌活动,广泛集聚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生态链。
三是激发海外人才创新活力。创建江苏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强海智特聘专家队伍建设,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言献策的作用,建设有温度的海外科技工作者之家。常态化开展海外人才项目路演、项目对接、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服务海外人才,为落户的海外人才在苏创新创业创造便利条件、营造宽松氛围。
4.海智资源拓展工程。一是持续深化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中国科协海外基地、中国海归创业联盟等科技团体合作,注重引进非华人高端国际人才,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交流机制,及时沟通重要科技活动和科技信息。加强与美国、德国、芬兰、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交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参加全欧华人专业协会联合会、中国旅美科协、欧洲商业与创新中心联盟(EBN)等海外科技团体的重要学术活动,邀请海外科技团体来我省交流访问。
二是深化与中国科协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和台湾玉山科协、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南台湾产业联盟等科技社团交流合作,支持直属事业单位和省级学会开展对台交流工作,进一步扩大两岸民间科技交流领域。继续举办海峡两岸复合材料论坛、苏台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苏台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搭建好集聚两岸优秀人才的合作平台,推动两岸青少年科技交流。加强与香港工程师学会、香港贸易发展局、澳门科技协会等科技团体和单位交流合作,建立苏港澳专业领域的常态交流机制。
(六)实施强基固本行动,持续完善科协组织服务网络
适应科协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以科协基层组织建设“4+1”工作为抓手,确保实现县级及以下科协组织、高校、企业(园区)科协、农技协组织有效覆盖,形成以县级科协为枢纽,乡镇(街道)科协为重点,村(社区)科协为基础,高校、企业(园区)科协、农技协组织为延伸的基层科协组织网络,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
1.“4+1”工作推进工程。一是坚持工作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分级指导,注重上下联动,将上级科协的工作理念、服务资源引入基层。发挥县级科协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作用,加强“4+1”工作建章立制,推动“四长”参与科协事务、融入科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定位准确的整体格局和系统效应。放大网络媒体平台宣传效能,宣传“四长”优秀事迹,选树“四长”优秀典型,推广淮安市科协“党建引领科建、助推社会治理”工作模式。
二是打造“4+1”工作品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网上科协建设,推动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阵地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组织和线下组织协同发展。着力推进“4+1”工作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延伸,树立“一年抓试点,两年抓推广,三年抓规范,四年上水平,五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力争经过五年实践,实现科协元素与两个中心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基层科协组织覆盖,提升科协组织力。
三是建立协同机制。持续吸纳医院、学校、农技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及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县乡科协领导机构兼职、挂职,广泛联系服务团结引领各领域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吸纳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为代表的“关键人物”加入“四长”队伍为主要抓手,促进基层科协与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技农业、科技企业、两个中心的良性互动,协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地方科协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深入实施县级科协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举办全省市县科协主席培训班,以内部管理规范、发展思路明晰、组织建设有序、创新能力突出、服务成效显著、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为建设标准,推进县级科协质量化建设。鼓励引导县级科协以发挥“四长”作用为依托,在履行“四服务一加强”职能上形成新思路、新进展、新突破。以好中选好、优中选优为原则,每年评选资助20家县级科协示范典型,评选推广30个基层创新案例。
二是注重发挥“四长”的资源优势。以“四长”为纽带,密切联系基层教育、卫生、农林科技等系统及科创企业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各类人才和资源,带动各领域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接地气、解难题、增实效的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提升“四服务”职能定位,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三是优化精准科协系统现有资源与基层科协的对接转化。搭建传播平台、活动平台,推动学会学术资源、科普资源、海智资源向基层科协延伸,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科协工作成效。
3.企业(园区)科协建设工程。一是坚持模式创新。根据企业(园区)的类型、地域分布、行业特点,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依托组建等方式,持续加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园区的科协组织建设。推进在相关产业、大学科技园等建设科协联盟或企业科协联合会。
二是加强联络指导。加强对企业(园区)科协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组织开展企业(园区)科协干部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密切联系企业(园区)科技工作者,吸纳其加入“四长”队伍或科协所属的学术团体,推动构建畅通高效的联系渠道。
三是提升组织活力。有效应用中国科协企创服务中心“绿平台”,通过为企业(园区)搭建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站、海智基地等形式,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向科技企业推广应用服务、培训一线工程师等手段,提升企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带动企业(园区)科研机构参与科协活动,扩大科协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4.农技协组织建设工程。把农技协工作作为科协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要举措,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技协组织体系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农技协组织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主体融合型、土地托管型、全程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智慧助销型农技协,推进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建设,按社会组织要求实现规范化管理。力争到2025年,全省每个涉农乡镇(街道)建立2—5家农技协,实现设区市、涉农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全覆盖,构建“立体式、跨区域、平台型”的农技协组织体系,农技协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培育认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00家。
一是强化融合发展。鼓励农技协与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主体的双向进入与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专业大户、致富带头人、营销能人等担任基层农技协领办人,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公益性、专业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农民急需的科技金融、农资供应、绿色生产、农机作业、资源利用、农产品储运与加工销售等服务,建立农业农村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将基层农技协领办人、技术骨干与会员培训作为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和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内容涵盖理论政策、科学普及、农业生产全程服务、物流营销、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防灾减灾、反封建迷信等,培育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技协人才队伍。
三是强化示范带动。通过选树典型、推优扶强,扶持一批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农技协做大做强。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江苏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广泛宣传农技协作用、地位以及先进农技协及其领办人的典型事迹。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省各级各类农技协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5.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工程。通过广泛调研,征集意见建议,深入讨论研究制定《江苏省科协高校科协综合能力评价办法》及《江苏省科协关于提升高校科协服务能力计划》。以制度为抓手,多方对接,持续推进高等学校科协组织全覆盖,提高组织活力、影响力,发挥科协的组织网络和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加强省高校科协联合会秘书处建设,充分用好高校科协联合会组织功能,提升高校科协创新发展服务水平。研究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科协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协调推动高校科协承接、参与各类平台项目,为高校科协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加强高校科协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整合吸纳各方资源,采取兼职、聘用等方式充实高校科协干部队伍,支持大学生、青年教师等科协发展,吸收青年教师志愿者参与科协工作,开设高校科协干部研修班,加强引导高校科协承接并组织师生参加“科学家沙龙”,提升高校科协自身发展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建引领
一是坚定“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和中央、省委关于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建党100周年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和全省科技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头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发挥江苏红色资源多、英雄模范多、先进典型多的优势,经常性开展对党忠诚教育。以支部为单位,定期组织党员读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读红色经典书籍、观看红色教育片、上革命传统教育党课等形式,引导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持续宣传推广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人物等各类先进模范事迹。
三是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机关党委所属支部抓规定动作落实求规范,抓自选动作创新求活力,压茬推进,压实压细基层党建工作。科技社团党委按应建尽建的原则,在抓好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抓党建的责任清单,抓好学会秘书处党支部各项党建基本制度落实,推动学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利用好“机关党建云”和“省科技社团党建工作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坚持中国科协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在规划编制、重大工作谋划、重要服务职能拓展、关键瓶颈问题协调等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省科协事业发展提供有利外部政策环境支持。
二是加强科协系统的组织协调、管理与服务,一方面要梳理和优化“省科协—设区市科协—县(市)区科协—乡镇(街道)科协—村(社区)科协”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工作职责、服务范围等,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对省级学会、高校科协、企业和园区科协、农技协等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各自积极作用,形成组织合力。
三是拓展科协系统对外交流协作机制,立足科协职能定位,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大局,积极与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发改委、科技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协调,积极争取新的合作空间与服务领域,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三)强化资源支撑
一是持续增加科协事业发展经费投入水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要求,逐年增加科学普及和省级科技社团项目经费投入,争取建立预算安排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供给的支撑保障模式,增强支撑保障水平。“十四五”末,力争全省科协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与省级财政收入全国排名相当,厚植科技创新科学土壤。
二是加大对所属单位、学会的财务指导力度,加强所属单位财务管理,配合巡察合理安排财务检查,建立政治巡查与财务检查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的检查机制,高效推动问题整改。研究出台《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所属学会资金使用。创新方法,依法依规改革财务结算中心机制体制。
(四)强化制度激励
一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坚持直属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巩固上一轮事业单位调整整合成果,坚持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岗聘用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政事职责分开、职能定位明晰、法人地位明确、公益属性突出、单位自主经营、科协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不断激发直属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探索分类管理体系,适时推出具体的试点改革与管理办法,以简化流程和程序为抓手,以调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积极性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为导向,根据不同群体的工作属性和岗位职责,尝试进行分类管理,采用更加灵活的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其特点和长处。
三是干部队伍考核制度,落地落实省委“三项机制”和“五突出五强化”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省科协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突出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加强干部日常管理,运用好年度综合考核、平时考核成果,牢固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用人导向,着力打造和培养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十四五”科协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干部队伍保障。
江苏省科协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