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调研宣传 >> 建言献策
【字体: 】 阅读次数:7253
关于第二次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情况的专报
2020-11-03

 

关于第二次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情况的专报

 

报送单位: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

 

江苏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试点省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为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江苏省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江苏省科协于2019年5—12月组织开展了江苏省第二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第二次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依托省内60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和13个设区市科协开展问卷调查,有效涵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域基层单位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共完成有效问卷10902份。经过专家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690万人,比2010年增加100万人,占全国总量的7.9%,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825万人),超过全国各省平均水平1.4倍,形成了明显的规模优势。

一是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密度达到8.3%,较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为6.1%)相比高出2.2个百分点。

二是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核心层占比近两成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中,核心层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117万人,占总量的17.6%,较全国平均水平(15.7%)高1.9个百分点。

三是江苏省科技工作者队伍高学历化趋势明显2019年,江苏有超过60%的科技工作者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与2010年相比,江苏科技工作者中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大学专科学历人员占比分别降低3.54.1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分别提高6.51.1个百分点。

四是江苏省女性科技工作者学历结构较优2019年,江苏省女性科技工作者数量达到300万左右,占科技工作者总量的43.1%。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9%,拥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占比分别为34.8%5.8%

(二)显著特征

一是江苏省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环境持续向好。科研活动的动力不断加强。近三年,49.6%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从事过科研活动,比全国平均水平(46.9%)高2.7个百分点;54.6%承担过(主持或参与)研究或开发项目,平均主持过科研项目1.88项、参与项目2.77项,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1项、0.33项。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在预算编制时要求过细过严、项目经费报销程序繁杂、自主调剂权限等方面遇到阻碍等方面的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评价导向不断改善。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个人学术地位,其次是为了发表独创性的研究成果(92.5%)。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仅有28.9%认为现行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较全国平均水平(45.9%)低17.0个百分点。产学研合作不断紧密超过60%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全省已经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3.8%的认知水平。近三年从事过研发且承担过项目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中,45.0%参与过产学研合作项目,比全国平均水平(43.7%)高1.3个百分点。提供培训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多。56.2%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单位组织的培训,30.3%自费参加了相关培训,参与比例均高于全国(25%)和东部平均水平(28%)。其中,非常需要进修学习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中有六成能够得到所在单位的培训机会,每年进修培训接近10

二是江苏省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工作满意度不断改善。63.4%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对工作很满意或比较满意,比全国平均水平(56.6%)高6.8个百分点。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对工作自主性、发挥专业特长、工作设施条件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分别达到55.9%53.2%49.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流动意愿不断降低曾经考虑过更换目前的工作单位或职业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只两成多一点,比全国平均水平(33%)低10.3个百分点。在有流动意愿的人员中,有62.0%希望继续留在省内工作,省内科技工作者队伍的稳定性较强。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48.4%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幸福或比较幸福,生活幸福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自己填报的2018年收入平均约为11337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与全国相比,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对自身收入水平的评价更为乐观,42.7%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对收入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比全国平均水平(29.6%)13.1个百分点。

三是科技工作者对江苏发展的信心持续增强。江苏省科技界氛围得到广泛认可。65.5%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与5年前相比,江苏省整体科研环境有所改善。科技工作者对省内科技体制环境的认可度相对更高,只有三成认为省内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未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问题突出,只有两成认为省内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评价导向不合理问题突出,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不断优化。93.0%转化过科技成果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选择在江苏省进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或应用于生产。超半数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措施、科研单位的导向和支持、企业的转化能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充满信心86.9%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对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43.5%认为江苏省科技队伍的科研能力领先于其他省区市,超六成认为所在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对其个人成长发展起到促进激励作用,超五成认可省内创新政策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创新软环境。

四是江苏科技工作者状况呈现出区域差异苏南科研资源相对丰富,科研活跃度相对较高苏南科技工作者平均主持项目数(2.1项)和平均参与项目数(2.9项)均高于苏中(1.5项和2.6项)和苏北(1.7项和2.6项)。近三年,苏南科技工作者开展过成果转化的比例占40.0%,高于苏中(38.6%)和苏北(30.0%),且科技工作者收益占转让收益的比例略高。苏南科技工作者近三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数、平均专利数均高于苏中和苏北。苏南科技工作者收入待遇较好,但压力较大。苏南科技工作者收入分别为苏中和苏北的1.16倍和1.27倍,收入优势明显。但32.6%的苏南科技工作者表示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其中南京高达39%,比例高于苏北(31.7%)和苏中(28.9%),且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苏北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49.7%的苏北科技工作者生活满意度非常高或比较高,优于苏南(48.1%)和苏中(47.3%)。同时,苏北科技工作者对自身社会地位评价较高,49.6%认为处于上层、中上层或中层,比例略高于苏南和苏中。自评身体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的苏北科技工作者比例(58.2%)也高于苏南(56.8%)和苏中(56.2%)。展望未来五年,75.8%的苏北科技工作者认为生活状况会好很多或好一些,比例略高于苏南和苏北。苏中重视科技工作者交流培训苏中科技工作者2018年参加过学术会议的占49.8%,平均参会3.15次,均高于苏南(46.8%2.79次)和苏北(41.2%2.55次)。另外,61.1%的苏中科技工作者2018年参加过单位组织或出资的业务/技术培训,平均培训10.7天,培训比例和培训天数均高于苏南(56.1%8.4天)和苏北(53.0%9.9天)。苏中科技工作者进修学习的愿望得到了较大程度满足。

二、江苏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除了看到我省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的有利条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

(一)保障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

一是条块打架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时有存在从调查看,虽然近三年有21.7%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获得过专利,平均获得专利3.44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三年从事过科研活动的江苏科技工作者,仅36.9%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活。江苏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工作者及团队成员可以分得收益占转让收益的平均值分别为27.0%33.6%,与江苏省科技改革30中明确规定的职务发明成果在省内转化获得的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提高到不低于70%,在省外转化获得的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不低于50%”相距甚远。

二是一些创新举措和新规尚未全面落实科技改革30落实有差距。30提出在省级科研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可根据科研活动实际需要自主调整直接费用全部科目的经费支出,不受比例限制,由项目承担单位办理调剂手续。但是,调查显示,近三年从事过研究开发活动且主持过省级课题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仅26.1%反映已经可以自主调剂直接费用全部科目的经费支出,50.7%明确表示不可以。财务助理制度落实有难度《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中明确提出,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江苏科技30也提出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但是调查显示,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科技工作者仅14.4%表示其所在科研团队/课题组聘用了科研财务助理,65.8%明确表示没有聘用。

(二)保障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严重短缺。在现有宏观政策已经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转化,中介机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深圳等地设立专门的科技中介事务所的创新,我省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中认可中介组织服务能力的比例不足40%。可见科技中介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都急需补短。

二是科技工作者的时间与健康保障体系还需加强。科技工作者有效科研时间不足问题突出近三年从事过研发活动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每周平均工作55.5个小时,其中科研30.4个小时,50.5%认为自己可以支配的科研时间不太够用或极不够用。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状况需要重视。我省科技工作者的平均BMI24.4,属于偏胖类型,只有55.7%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体重正常,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虽然57.1%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健康或比较健康,但7.1%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里总是或经常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影响到工作或生活,28.5%有时会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影响到工作或生活,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身体锻炼比例、强度等方面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有每周锻炼身体习惯的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比例和平均锻炼次数均少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8.4%达到了体育人口近似标准(每周至少3次持续运动30分钟以上),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保障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通道还需拓展。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与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相比,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承担过科研课题的比例较全国低6.6个百分点。有机会参加培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比例相对较低,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比例为48.2%,培训率较35—44岁和45岁及以上年龄组低15.5%15.6%。青年科技工作者中56.3%认可自身业务能力,比4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比低22.6%,比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低10.6%。同时,江苏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比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35—44岁、45岁及以上年龄层分别低4.58.3个百分点。

(三)江苏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动力还不够强

一是创新文化氛围有待加强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认为省内的创新氛围还需加强,只有42.2%的人认可宽容失败的氛围,37.3%的人认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31.4%的人认可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氛围。认为非常好或比较好的科技工作者比例相对较低。我省科技工作者对自身业务能力的评价也相对较低,认可自身业务能力的比例较全国低10.0个百分点,只有40.7%37.5%的科技工作者对个人发展空间和职称职务晋升满意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省内博士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认同度相对偏低,认同分配结果公平、分配过程公平和资源使用有效率的分别只有43.8%45.1%41.8%

二是科技工作者反映的诉求还未得到充分满足。服务高层次人才还有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我省科技工作者中,核心层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比仅为17.6%,相对低于北京市(26.4%)、天津市(23.8%)、上海市(23.2%)和陕西省(20.9%)。此外,我省科技工作者中,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5.1%)仍相对较低,较高学历人才集聚的北京市低1.0%,较上海市和广东省低约0.5%科技工作者对于经济的贡献度还需提高。我省每万名科技工作者产生的人均生产总值为160元,仅相当于北京市和上海市的60%,基本与浙江省持平(166.5元)。原创性科技成果产出率还需提升。从科技工作者反映的诉求来看,对省内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产出的反映最强烈,达到40.8%;省内科技界最突出的问题是急功近利、学风浮躁(31.5%)和人才流失(30.3%)。主要原因是很多精准的科技创新政策还未能落实到位。比如离岗创业的具体实施中,存在政策上鼓励但单位不愿意的矛盾,因为很多单位都是因人设岗,一旦人员离岗但还要保留编制的情况下,原有单位的成本就会增加;再比如很多单位的管理岗人才也有离岗创业的需求,但在政策文件中没有进行具体规定。上述问题需要更精准的政策设计和更人性化的政策执行来解决。

三、助推我省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我省围绕机制创新、政策保障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出台系列措施,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

1.创新组织领导机制。一是进一步提升全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层次。建议由省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设立联席办公室和专门秘书处,打通条块机构的沟通壁垒,形成工作推进和问题协调机制。二是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支持智库建设,开设专门通道,开展常态化的咨政献言。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设计和系统谋划,大力消除科技工作者发展的瓶颈制约。三是推动组建长三角科技工作者创新联盟,建立职称互认、人员互派、政策互通的沟通机制,创新人员学习成长机制,探索设立长三角人才发展专项,鼓励一批优秀年轻科技工作者开展创新创业。

2.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一是加大氛围营造力度。建议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建设发展大局开展创新。通过各类媒体加大对各领域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建议依托科协系统把宣传活动固化下沉到中小学,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和前沿科学知识。二是建立宽容失败机制。对于科技工作者在创新过程中的失败,要实事求是看待,建立申诉机制,不能盲目打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3.加强政策全过程管理。一是加强政策调研,分类出台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政策。建议增加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统筹推进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建议在江苏省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二是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建议就目前落地难的部分科技创新政策尽快做出相应的政策配套及实施方案,省直有关单位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操作指引,同时,应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三是严格督查机制。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过程监督,及时进行督查,确保政策能够由上而下纵向垂直深入的落地实施。建议省里在指导设区市跟进出台配套措施时,采用“更宽松、更优惠”的原则,避免政策上下一般粗。对部分设区市短时间内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政策,应该在政策评估、绩效考核方面区别对待。

4.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一是加强人文关怀。一方面要出台保障措施,鼓励有条件单位在现有健身场馆里辟出专门时间段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另一方面建议定期为全省科技工作者发放健身福利,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就近便利开展体育运动,确保身心健康。此外,下放更多经费自主权给科技工作者,允许项目组使用科研经费自主合理聘用项目助理,探索设立更为灵活的人员聘用岗位,确保科技工作者把更多有效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二是搭建创新平台。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推进科技、人才与经济深度融合。建议聚焦我省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加快产学研智协同创新网络建设,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智库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和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出台相应激励机制,共同引才育才,促进人才链、知识链、创新链的交叉融合。三是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议学习深圳经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建设科技中介事务所。通过政策引导、资本介入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布局一批龙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养一批科技服务专业经纪人队伍,真正体现市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

5.加快创新动力培育。一是加强宣传,精准覆盖建议充分发挥媒体和基层科协、科技社团、科技园区的平台媒介作用,提升政策宣传的覆盖率,让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了解、运用科技创新政策,主动监督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地。建议组建全省科技创新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发布和宣介新信息和新政策,帮助科技工作者理解政策内容,解决切实诉求。二是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相关智库和专家资源,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对近年来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进行全面评估,找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短板和盲点,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逐步建立起创新政策落地的监测与评估机制,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让江苏省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见效。三是创新晋升机制,打消后顾之忧。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淡化各种层次的“帽子”资格,在评价时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尽快出台包括智库研究人才在内的行业人才职称评价办法,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作者:侯飞
责任编辑: 调宣部管理员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