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的盖钧镒,还时常下到田间地头。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遗传育种专家,盖钧镒将一个甲子的岁月献给了我国的大豆育种事业,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喝上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吃到中国豆子磨出的豆腐,保证中国人的蛋白质营养。
搜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2.5万余份,主持参与育成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实现大豆种植的产业化……被誉为“大豆院士”的盖钧镒,整个科研人生都与大豆相伴。
研究中国人自己的大豆种质资源库
1953年,盖钧镒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原本一心想学理科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录取。在高中时,他就立志长大以后要当一名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人生理想,用科研成果来报效祖国。
盖钧镒师从著名的大豆遗传和统计学家马育华教授。当年,马育华在南京农学院重新建立了大豆育种计划,开展了江淮下游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研究、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大豆数量性状遗传研究,也将盖钧镒引进了大豆科学的大门。
1963年,盖钧镒又报考了马育华教授的研究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育成并推广了南京农学院第一批大豆新品种南农493-1等。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育成的南农1138-2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获得成功。
“很幸运,赶上了好时候。”盖钧镒说。1980年,他又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南京农业大学推荐他去考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英语较好的他获得了去美国进修的机会,带着强烈的使命感,盖钧镒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担任客座助教。
在美国两年半的时间,盖钧镒考察访问了美国大豆产区12个州的大学。他发现美国大豆专家到处收集中国大豆的种质资源,美国人用中国的大豆种质资源做进一步研究,然后培育成新品种再来挣中国人的钱。看到这种状况,盖钧镒意识到中国的大豆种质资源是宝贵的财富,但当时的中国作为大豆原产国竟然没有专家学者系统研究收集。那时,盖钧镒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中国自己的大豆种质资源,保护好国家的种质资源财富。
回国后,盖钧镒确定了以大豆遗传资源为重点的大豆遗传改良研究方向。他安排学生去南方农村收集各种大豆种子,寒暑假学生回校时,各种大豆种子就是最好的“土特产”。20世纪80年代至今,盖钧镒的研究团队先后收集到两万五千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并建立了大豆种质综合性状数据库,其规模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的大豆种质资源库。
时至今日,盖钧镒的科研团队收集大豆种质资源的脚步仍没停歇,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大江南北,他们的脚步走遍了村村寨寨,特别是当他们看到,在偏远的西南山区,还有传承着几千年的大豆种质资源没有收集时,盖钧镒更加感到责任重大。在他心中,收集中国原产地的大豆种质资源,就是在为国家积累财富。
找到中国大豆高产优质的“密码”
虽然大豆育种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量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盖钧镒介绍,从全国层面来看,国内市场对大豆需求量巨大,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大豆。自1995年开始,作为大豆原产国,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亩产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已从大豆出口国变为世界最大进口国。2017年,我国大豆净进口量更是高达9542万吨,是国内年产量的近6倍。我国大豆产业的尴尬境地无时无刻不揪着盖钧镒的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豆培育这个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做下去!
“我国大豆种植单位面积产值较低,对农民来讲,种植大豆的收益远远比不上水稻等其他作物。”盖钧镒说,我国进口农产品关税极低,这对中国大豆产业影响很大,中国生产一吨大豆成本是3000元,而美国才2500元,不提高关税,根本激发不了农民的种植热情,长此以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都会产生影响。
“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基础科研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研究来看,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它的血缘来自中国东北。中国东北的大豆到美国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经过人家的不断培育改良,已经培育出产量超过我国的品种。”盖钧镒表示,我国大豆品种的研发力度还必须进一步加强。
高产是我国大豆产业的突破口。盖钧镒感到,除了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选育优良品种以外,还要探索通过选育高产理想株型来达到高产突破的目标。这些年,盖钧镒主持和参加育成的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种植了5000多万亩,大豆亩产提高10%。与此同时,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农业大学被批准建立国家大豆改良中心。
不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科技要与产业紧密结合,特别是农业科技,在实验室培育出再好的种子,不种到地里都没用。盖钧镒有自己的见解,也有政策上的建议。他认为,对人才评价也应有不同的标准,不要用“论文”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这会导致医生不想看病,农学家不想下地,形成唯论文的科研误区。特别是搞农业的科研人员,必须多往试验现场走,到农村、农田一线去考察研究。科技政策也需要紧跟国家发展进行调整。他举例说,部分管理人员崇尚记分制,发表多少篇论文就记多少分。作为大豆产业技术研究人员,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培育出新的品种,但是不算分,最终落败于只写论文的人,结果没有人愿意为产业做贡献。盖钧镒建议,评价体系需进一步改革,评价农业科技从业人员,应当结合他的实际工作,写论文算分数,培育新品种的贡献也要算分数。
“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行政管理和琐碎事务,但在尖端和应用科学发展战略上,没有专门队伍做全面研究和设计,没有专门部门管理。”盖钧镒认为,中国的科技体制应把应用技术研究推向各个产业部门,比如农业部门管农业应用科技,水利部门管水利应用科技。国际科技竞争非常激烈,国家要特别加强高端科技的研发,科技部门要有一批战略科学家为国家提供战略决策意见,将产业实用技术委托产业部门去管理去推动。
盖钧镒表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设在南京农业大学,是对学校的信任,也是对他和团队的信任。作为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科技工作者,自己要联合全国大豆科技人员共同努力,把重点放在选育突破性优良品种,研究发挥优良品种产量潜力的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大豆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