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人才 调研宣传 学会学术 科学普及 对外交流 党的建设 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平台 江苏科技报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热点
【字体: 】 阅读次数:23561
17岁少年 迷恋“蓝鲸”游戏险送命
2017-06-07

  从俄罗斯流出的“蓝鲸”自杀游戏,已经让国外不少人深陷其中。近日,常熟市公安局海虞派出所发现辖区一少年迷恋“蓝鲸”游戏,自残并准备自杀,幸亏民警及时救助,挽回了生命。

  父母离异 少年加入自杀群

  17岁的小姚辍学在家,因整日无所事事,又无人沟通,变得郁郁寡欢。加上父母离异,小姚跟着父亲生活,而父亲常因一些琐事批评小姚,小姚心中的郁闷越发加深,萌生了自杀的想法。

  有了自杀想法后,小姚经常上网浏览关于自杀的网页。今年年初,小姚通过QQ的搜索功能加入了一个相约自杀群,群内聊的都是关于自杀、自残的内容,还把自杀、自残称为完成“蓝鲸”游戏任务。小姚一开始只是跟着聊聊天,直到4月27日,一个QQ名字是“林静”的人开始怂恿小姚做“任务”——自残,并定下生命倒计时,标注距离自杀还有多少天。

  此后,小姚按照对方的指导在左手、右手小臂上划过多刀,鲜血直流,除了两只手以外,还在两条大腿正面划字,在右大腿正面划的是“四刀是”,左边大腿划的是“蓝鲸”。

  终极任务发布 民警制止

  在小姚完成了10多个自残任务后,对方下达了终极任务:用绳子将石头绑在身上跳河自杀。5月23日晚,小姚喝酒后,准备了绳子,但当天突降大雨,就没有实施自杀。

  24日上午,公安机关获得了小姚想自杀的线索,于是赶紧找到小姚。在民警的劝导下,小姚终于暂时放弃了自杀的想法。

  给予孩子更多关爱

  “蓝鲸”游戏是由俄罗斯一位大学生发明的死亡游戏,要求网络参与者在50天内实施种种自残行为,并最终完成自杀的任务。虽然游戏的描述令人瞠目,但被很多青少年追随。

  在游戏的蛊惑下,很多青少年心甘情愿赴死。专家表示,“蓝鲸”游戏之所以能诱导青少年自杀,一方面是利用了青少年的生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每天通常应保持8—10小时的睡眠。睡眠过少会严重影响大脑对重大事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蓝鲸”游戏的50多个任务中,有多项是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最后更是要求参与者连续19天在4:20起床,完成看恐怖影片、听音乐等任务。游戏设计者正是利用这一点,导致玩家精神恍惚,大脑运转变慢,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况。

  另一方面是利用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关注精神的自我,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发生巨变。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非常不稳定,需要在精神层面找到自我认同感,游戏便是迎合了这种心理。“蓝鲸”游戏抓住了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蛊惑心灵,造成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缺失,堕入游戏的黑暗终点。

  警方提醒广大家长,要增强青少年对“蓝鲸”游戏的免疫力,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发现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价值感,使孩子始终保持身心健康状态。


作者:江苏科技报通讯员 赵鹤 记者 陶韬
责任编辑:
二维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联系电话:025 83625555
网站维护: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025 83313187
苏ICP备05080394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