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熀先
人物简介:
鞠熀先,男,1964年11月生,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 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曾任首届国 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学术委员,第 二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执行 主席,《Sensors》地区编辑、副主编、 执行主编,《Analytical Letters》 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编 委,《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 《药学学报》《化学传感器》和《分 析试验室》编委。
打电话和鞠老师预约采访时间非常顺利,中午 一点半,鞠老师接受了我的采访。他是没有“午休”这个概念的,像往常每一个中午一样,今天他依旧是 . 在实验室里静静地看书审阅论文。桌子上到处都堆集着厚厚的资料,鞠老师笑着对我说要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要做的事也太多了,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这样说的时候,他依然是爽朗地笑着的。洪亮的嗓音和颇具亲和力的面容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 度。这是一个再多重担也压不垮的人,坚强、自信, 乐观而又豁达,这是鞠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
鞠焼先出生在江苏靖江,生活在农村的他自小就 要帮助家里干农活,和其他农村的孩子一样,他很早 就树立起一个坚定的信念一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 运。1982年,正是凭借着这牢固的信念和一股子坚 韧不拔的劲头,他考取了南京大学。作为当时村里第 一个考取大学的人,鞠焼先也成了全村人的骄傲。进 入大学以后,鞠焼先要强的性格使他始终保持着勤奋 刻苦。他的高考化学成绩是94.5分,在满分是100分 的当时,这样的成绩相当优异。大学里,鞠焼先成绩 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越是这样,我就越不能掉下 来。”一定要在班里保持领先,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 硬性要求。
1982〜1986年,鞠焼先在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修分
析化学,成绩优秀的他在本科毕业后在南大继续攻读了硕士生、博士生。他师从陈洪渊 院士,从86年开始,鞠焼先随陈洪渊教授致力于分析化学的研究。当谈及自己的导师时, 鞠焼先说导师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做人。他说陈洪渊教授的为人在国内分析学界是公认的, 在南大化院也是有口皆碑。他用了这样八个字概括陈教授一与人为善,严于律己。陈 教授对人非常尊重,而且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是一视同仁。鞠焼先清楚地记得 自己导师的生日,在谈到陈教授时,鞠焼先是充满感情的,不仅是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 更像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父子情谊。“我所取得的一点一滴的成就都是导师的。是他把我 领进门,然后教我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古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我心目 中始终是这么认为的。”
从1986年到1992年,鞠焼先在陈洪渊教授指导下一直从事电分析化学的研究:从 吸附伏安与电痕量分析,到超微电极新技术的研究,再到超微电极及阵列的基础与应用 研究。1992年博士毕业以后,他选择生命分析化学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
生命分析化学是化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兴的研究领域, 是一个交叉性前沿学科,它把化学学科同生命科学结合起来,运用化学的理论、方法、 思路去了解和解决生物学中的科学问题,同时利用生物科学的原理、方法以及生物技术 的新成果和新发现来解决化学中的一些难题。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切研究刚刚起步, 这对于国内的研究者而言是极富挑战性的。鞠焼先毅然选择了这个刚出现的研究领域, 从此开始了更为艰苦的科研生涯。
鞠熀先教授作报告
1993〜1996年,他相继进行了微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蛋白质与NADH分析的研究, 1996年至1997年在加拿大Montrea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阶段进行了生物功能传感及自 组装功能膜电化学研究,1997年以后,又展开了免疫分析新方法、蛋白质与DNA分析 新技术、生物功能传感与仿生电催化、纳米有序组装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十几年来,鞠 愰先一直奋斗在科学的前沿,对分析化 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在生化分析中的 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免疫 与DNA分析新方法、单细胞分析、微 电极新技术原理及应用、微型生物功能 传感与仿生电催化、自组装单层电化学 的研究取得系列性的创新成果,发表论 文197篇(其中SCI刊物156篇),申 请专利7项(3项已授权)。专著1部、鞠規先教授作报告合编专著2部、撰写中文专章2章、英文专章3章。建立的免疫分析方法和研制的免疫 传感器件引起十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研究成果被SCI刊物他人引用900多次,在国 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鞠熀先教授作学术交流
由于他在学术上突出的造诣,曾多次被邀请至国外讲学。1999年11〜12月为爱尔兰 国立大学访问教授,2000年6~8月为德国Potsdam大学和Mtinster大学客座教授,2002 年曾在爱尔兰6所大学访问讲学,2003年被聘为第一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巴黎) 学术委会员委员并作大会主题报告。2004年任第二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执行主席, 并在韩国2004年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年会、第七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香港)、国际 生物过程与制品技术研讨会(印度)作特邀报告,法国Nantes大学、印度昌迪加尔微生 物实验室作学术报告。
鞠焼先有很多在外讲学的经历,也有国外一些教授希望同他合作并资助他出国治学, 但他还是牢牢地把自己的事业扎根在国内,扎根在南大。当被问及为什么不选择出国这 个问题时,鞠焼先笑了: “五年前也许还会考虑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还没有形成一个 稳定的研究队伍,肩上的责任没有这么大。现在学生多了,也有了自己的科研小组。我 是南大培养起来的,应该为她做更多的事情才对得起她对我的培养。”
“在国内,我可以贡献更大一点,工作也可以做得更好。这里的‘更好’不是指发 表更多的论文,而是指各个方面,包括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责任心很重要,它首先体 现为不能失信于人。学生选择我这个课题小组,选择我做导师,其实已经包含了我对他 的一个承诺。如果一出去就是一两年,不仅会耽误学生的学习和正常毕业,也会直接影响他的做人。
鞠熀先教授作学术报告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为人师表”,鞠焼先在教书育人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目前,鞠焼先是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这个研究群体以富有创新活 力和团结协作的青年教授为主体,包括教授8人、副教授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获得者1人,陈洪渊院士是该群体的学术顾 问与指导人,鞠焼先由于热心的组织和出色的科研成绩,成为大家积极相拥的团队领头 人。群体成员围绕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开展工作,由于其出 色的成绩和影响力,该实验室于2004年被批准建设为“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鞠焼先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个研究团队,“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 标,并且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是一个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气氛和谐、团结协 作的研究群体。2003年,生命分析化学学科申请建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化学化工学 院已经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情况下,再建立一个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做到了。“这和陈洪渊院士的带领是分不开的,也 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为后来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 在采访完成后的不久,记者又接到一个喜讯:2005年6月21日,鞠焼先带领的创 新研究群体在扬州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初审,成为今年国家基金委化学部 通过初审的3个创新研究群体之一,目前该群体正在迎接11月份的现场考察。
鞠焼先差不多每天都是化学楼里最后离开的人,有好几次他在实验室里坐着就睡着 了。早出晚归的生活让他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家庭,他说自己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愧对 自己的爱人和女儿。“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近五年内,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做的事 情很多,所以肩上的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他是一个把事业心和责任感放在首位的人, 能够安安心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治学育人的道路上鞠焼先继 续坚定不移地跋涉探索下去,只为心中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毕生无悔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