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敏,女,1972 年 10 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主要从事核医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 20 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试生产转正的多个放射性药物已获批文投入生产。发表 SCI 论文 25 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 1 项,获“江苏省重点人才”和“333”工程突出贡献奖等。
“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四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中华核医学会放射性药物组委、江苏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评委、英国 RCM 杂志审稿人……当这一系列的称号加在一个年仅 36 岁的女博士杨敏身上的时候不禁让人惊讶,而更让人钦佩的是近两年内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 项,另有 4 项发明专利已公示,并且都是第一完成人。厚积而薄发,杨敏以她的真诚、勤奋、敬业,为我们勾勒了新时代知识女性的良好形象。
艰辛求学:大浪淘沙始见金
1993 年大学毕业后,杨敏被分配到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药厂工作。对于一个刚毕业于化学系的本科生来说,“核医学”没有任何概念,“母牛”“牛棚”这些专业术语更是新鲜。面对放射性药物这个全新的领域,她虚心向同事请教,努力学习,克服恐惧心理,迅速掌握防护和操作要领,尽快完成了由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变,成了药厂放射性药品标记、质控、生产、销售的多面手。
1998 年她告别刚新婚 3 个月的家,考入了中国医科大学攻读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对她而言,在职读研意味着生产、学习、科研三副担子得一肩挑。做硕士论文“多巴胺 D2 受体显像剂的研制”是她心中最没底的,从未搞过科研的她心里很虚,“万一拿不出东西,毕不了业,怎么办?”天生不服输的她,靠着一股倔劲挺了下来。白天,要保证完成药厂的日常工作;晚上,才能看文献做实验,疲惫的她怕一坐下就睡着,屁股都不敢沾板凳。工作与学习的劳累使她出现了先兆流产的征兆,但她歇了两天后就又忘了医生的嘱咐,继续忙着与瓶瓶罐罐打交道了。怀孕 6 个月时她独自乘火车去沈阳答辩,老师和同学们看着穿孕妇装的她在台上应答自如,都不敢相信如此纤弱的一个女子,竟然蕴含这么大的能量,完成了如此高水平的论文。
2002 年,她调至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科研部担任课题组长。深感重任在肩的她决定再接再厉,撇下不到 1 岁的女儿又赴中国药科大学攻读药理博士。博士课题“抗肿瘤中药 23- 羟基白桦酸的药代和药效研究”项目,充分发挥了核技术高灵敏度、测定简单的特色,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个项目被江苏省科技厅评为优秀课题,并获得了 2007 年无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痴迷科研:岂因祸福避趋之
做科研不但意味着枯燥,更意味着艰辛与危险。“射线”看不见,摸不着;化学试剂挥发性大,毒性强。杨敏和她的同事没有任何怨言,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常年泡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全然不顾这些危险。一次动物实验要采集上千个生物样品,要用到上千个Beckman液闪瓶, 为了节约成本, 重复利用, 光洗瓶子都要花费他们大量的时间,大冬天里常常洗得双手红肿发麻。作为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筹措巨资,作为国内首家单位首次从国外购进一台最新型号的小动物专用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仪,该仪器可对实验动物进行活体的分子水平分析,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如何充分利用这个高技术平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杨敏和同事们多方查阅科研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埋头苦干。由于尚未配备加速器,核素要从南京购买,该核素半衰期短,路途上要损失大半。有时,核素运回到单位时正好是午间休息时间,虽然头天晚上查阅资料的熬夜和上午的实验已使她感到有些疲惫,她也知道同位素辐射对身体是有影响的,但她不想让买来的“宝贝”白白浪费,总是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在第一时间就进入实验室。实验结束,有时人会感到疲乏,但她总是嫣然一笑,“没事,休息几天就好了。 ”付出总有回报,近 5 年杨敏同志已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863 计划”( 课题副组长 )、省高技术研究计划 ( 主持 )、国家自然基金等 16 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60 余篇 (SCI、EI 12 篇,CA 收录 20 篇 ),参编专著 2 部;已获 7 张国家发明专利证书(4 张排名第一),公示 6 项;多次参加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自主创新:我辈岂是蓬蒿人
做科研的同时,她不但注意选题的原创性和前瞻性,更考虑课题的实用性。她的多项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她参与研制了骨显像剂MDP、 血池显像剂PYP、 肾显像剂DTPA、 肝显像剂PHY等,这些药盒作为江原药厂的主要产品,年产值超百万元,约占全国核药市场的 70%。更为可贵的是, 这些药品的研制成功, 逼迫国外高价同类药退出中国市场, 为病人带来了实惠。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研制的骨质疏松治疗药 BM( 国家“九五”攻关计划 ) 已获国家二类新药临床批件,一次性技术转让 200 万元。她负责研发的多巴胺受体显像剂正在申报国家一类新药,一旦成功,可为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独特、有效的客观手段,对人类最终攻克复杂的脑功能疾病是极有帮助的。专利项目“抗肿瘤中药一类新药 23- 羟基白桦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脱颖而出,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碘标记 23- 羟基白桦酸的创新研究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分别于第 52 届美国核医学年会和第 9 届世界核医学和生物学联盟大会上作大会交流,于 2006 年在韩国获世界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优秀青年学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