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 讯 员 曹桐
本报记者 方慧玲
顾志峰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但同事和朋友提起他的时候,常常以“疯子顾”相称。这个外号的来由有两个:顾志峰三个字反过来读,读音与“疯子顾”类似,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说他搞起科研来像发了疯一样,废寝忘食、没日没夜。
这个同事、朋友眼中的科研狂人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顾志峰的办公室。
“小动作”给患者传递正能量
走进顾志峰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由数张写字台拼起来的超大办公桌,上面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个茶杯外,摆满了各种医学专业书籍、期刊和论文文献,桌子旁边还放着一张铺好被子的行军床。这种以办公室为家的环境,让记者对“疯子顾”这个外号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不好意思,来晚了。我要去参加上海的一个高峰论坛,下午6点前出发就可以了,我们还有一段时间可以聊聊。”顾志峰走进办公室,步伐快而轻巧无声。仔细打量,一米八的个子,浓密的头发,脸型偏圆,目光柔和,显得很有亲和力。医者仁心,这是顾志峰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顾志峰说,他选择坚持走医学科研这条道路,与他的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孙凌云教授有很大关系。“在孙凌云教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学术知识,还有如何作一名合格的医生的理念——医生既要治好患者的病,又要学会理解、关心患者,因为医学出现的初衷源于患者,医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要造福患者。”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周的查房前,顾志峰都会提前20分钟到达医院办公室,换上白大褂,仔细查看每位患者的一周病例记录,并提前5分钟开始查房。查房时,他习惯把自己的左手放在患者的肩上,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顾志峰告诉记者,把手搭在患者的肩上这个动作,是想给患者一个暗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帮助他。这种关心、理解,给患者带来“正能量”的职业观,就是他从孙凌云教授身上学到的医学知识之外的东西。
顾志峰带来的那股“正能量”,在无形中感染着他的患者。顾志峰回忆,曾经有一个患者,病情十分符合科研中所需样本的要求。他希望能从患者身上抽取一定量的骨髓,但抽取骨髓的目的是进行科研实验,与治疗无关,他担心患者不会同意。令顾志峰既惊喜又感动的是,那名患者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对他说:“顾医生,只要我身上有的,我都愿意给你拿去做研究。”
“站在巨人肩膀上”搞科研
顾志峰的导师孙凌云常年致力于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率先在人体身上用异体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009年博士毕业后,顾志峰回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新征程,决心在导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方法。对此,他谦逊地表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间充质干细胞是人体内一种免疫原性干细胞,能调节人体的免疫能力,一旦这种细胞出现问题,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随之出现漏洞,系统性红斑狼疮就是由这一原因导致的免疫系统疾病。孙凌云老师研究出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就是先抽取正常人的间充质干细胞,再将抽取的细胞植入患者体内,一开始患者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但一两年之后病情又会复发,还需要再次进行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问题在于,很难找到那么多健康的间充质干细胞。”顾志峰说,看着患者们每天忍受着病痛,苦苦地等待合适的间充质干细胞,他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能不能让患者自我供给间充质干细胞呢?也就是说,从患者体内抽取被“迫害”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逆转,再进行自我回输,以解决间充质干细胞来源问题。
有这样的想法后,顾志峰开始了反复实验。他先从患病狼疮鼠的骨髓中抽出一定比例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把一种具有抗细胞衰老的进口药物加入到这些已抽出的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细胞变化并做好数据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后,将这些重新培育的间充质干细胞再次植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一些狼疮患病指标也得到缓解。
“由于这种实验涉及到人类的伦理学问题,如果将这种方法运用于人体,人体是否会出现排斥现象,还不得而知,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和实验类比。但我相信,只要坚持研究,总有一天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顾志峰说。
“小地方”也能出好成果
顾志峰是在“大城市”跟着“大专家”完成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但是博士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医学研究环境较好的南京,而是选择回到了最初培养他的“小地方”。放弃了更好的发展平台,有没有后悔?
面对这个问题,顾志峰不假思索地说,这么多年来,是南通大学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培养他,支持他一路学习深造,学有所成后,他理应回来。“何况,不管在哪里,只要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同样能把科研搞得有声有色。”顾志峰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骄傲与自信说。
“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看病的,通常都是初发患者,因此我们能掌握到初始患者病变的第一手数据。”顾志峰告诉记者,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医院接收的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复杂,已经在很多地方接受过各种不同方案的治疗,所以大城市医院所掌握得更多的是中后期或者疑难病患者的病变数据,对初发患者的样本数据不够了解。而事实上,初发患者的数据可能会更好地反应疾病的根本状况,所以,研究好这些新发病患者的数据,能弥补小城市在医学科研领域的一些短板。正是凭着这样的自信,顾志峰专心攻关,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国家专利4个,发表SCI论文23篇,在“小地方”做出不少大成果。
(来源: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