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2日召开江苏省“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指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省委副书记顾浩、副省长陈必亭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会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讲、比”活动的意见》。
14—15日省科协以“21世纪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为主题举办了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金忠青副省长担任指导委员会主席,宋秀芳、阮长耿担任副主席,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陈琪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年会受到青年科技人员欢迎,400多名科技工作者与会,金忠青副省长出席了开、闭幕式,大会共收到论文600多篇,录用论文520篇,其中213篇结集出版,省委书记陈焕友为论文集作序。年会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技术和药物研究开发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重点交流了在工作中产生的新思想、新创造,在研究开发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月
28日全省农村科普工作会议在江阴市召开,省委副书记顾浩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宋秀芳作工作报告。会议认真总结了全省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跨世纪的农村科普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奋斗的宗旨,形成了建立“四大体系”、强化“三个基础”的农村科普工作新思路。
6月
省编委批复同意省科协科普服务中心更名为省科普服务中心,并转为事业法人。
7月
6—8日省科协与台湾社会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学术交流会。交流会以“21世纪的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为主题,海峡两岸80多名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展示了苏台两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生物技术和药物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对于推动两岸医药科技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增进两岸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作用。
30日省委办公厅转发了省科协党组《关于加强全省农村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科协在科教兴农中作用的意见》(苏办发〔1999〕19号)。《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农村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五项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8月
省编委批复同意成立省科协新技术推广中心。
9月
2日省科协召开庆祝江苏省科协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会议全面回顾和总结了省科协成立4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省委副书记顾浩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省科协成立40年来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省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讲政治的高度关心和支持科协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季允石,省委副书记顾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钦岳,副省长金忠青等领导为纪念活动题词。会后,省科协编辑出版的《江苏科协四十年》纪念画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志》正式对外发行。
14—25日省科协举办江苏省第十一届科普宣传周,主题为:“依靠科技进步,迎接21世纪挑战”。本届科普周突出“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广泛传播了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全省人民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省长季允石发表电视讲话,省委副书记顾浩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等单位参与联办。
10月
26日召开了以“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迎接21世纪挑战”为主题的综合学术会议。省委书记陈焕友、副书记顾浩、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钦岳、副省长金忠青、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南平等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省内科技工作者1200多人出席会议,陈焕友发表重要讲话,省长季允石为论文集作序。会议由主会场,理、工、农分会场和国际论坛五个部分构成。会议共收到论文2000多篇,录用400多篇。国际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圣·胡安、杨乐等16位院士,以及各学科著名专家共40人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会议就我省基础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建立省级学术交流基金和理论研究基地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会议由省科协主办,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20家单位协办。
27日中国科协印发《关于确定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城区名单的通知》(科协发普字〔1999〕290号)。我省南京市玄武区、鼓楼区荣膺全国首批“科普示范城区”称号。
12月
27日省科协召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总结大会。省科协机关全体干部、直属单位处以上干部以及厅级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宋秀芳代表党组对“三讲”教育工作作了认真总结,并通报了整改方案。省委巡视组组长胡序建作重要讲话。至此,历时两个月的省科协“三讲”党性党风教育活动顺利结束。
28日省科协召开全省科技咨询工作会议。
1999年,组织评选了江苏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和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为提高评审质量,把我省最优秀的科技人才纳入“两奖”,省科协对评审方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使“两奖”评选形成了新的特点:一是将推荐单位扩大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部属单位,增加了优秀人才入选的几率;二是由定性评审改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审,进一步突出了公正性和科学性;三是向一线科技工作者倾斜,“青年科技奖”明确要求在工农业生产和卫生、教育等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占有一定比例;四是坚持政治标准与业绩成果相统一,确保质量,体现特色。